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近日,不少消费者反映在北京旅游时遭遇“幽灵民宿”,这些“幽灵民宿”有的在平台上将地址标为火车站等黄金地段,实际地点在几十公里以外;有的打着“青旅”的旗号,实则是居民区内的群租房,卫生条件也很差。此类民宿在平台留的地址十分模糊、图片与实际不符,商家均要求下单后再告知实际地址。
将地址标为黄金地段、将居民区标作“青旅”,为了用好看的名头招揽更多顾客,商家还真是想尽办法。在这种线上一套线下一套的虚假宣传下,商家是得利了,游客只能被迫踩坑。大老远来到北京,旅游还没开始就被住宿摆了一道;入住虚假房源,安全得不到保障,知情权和选择权也可能受到侵犯,怎么可能不生气。
一个个“幽灵民宿”,既是在砸民宿的招牌,也是在给首都旅游市场抹黑,还给社会治安埋下隐患。虚假信息下,入住人员情况难以掌握,“幽灵民宿”还可能成为卖淫、吸毒人员,甚至暴力犯罪分子的藏身之所,其危险性不言自明。
需要追问的是,坑人的民宿是如何上线的?与商家的投机取巧有关,也和旅游平台监管责任弱化脱不了干系。
2020年,北京住建委等四部门明确要求经营短租住房需要六大证件齐全。然而居然有商家称“政策不允许,谁敢在平台上留真实地址”,不敢留真实地址,恐怕与政策无关,而是心知肚明。
据报道,一些老板为了能在小区里顺利地开设民宿,把算盘打到了网络平台上,填写假地址,为的就是被检查时查不到自己身上。明知道具体规定,不仅不去整改还想辙规避监管,违规的事情怎么就敢做?
令人惊讶的是,“幽灵民宿”老板的算盘打得这么响,在线旅游平台怎么就听不见?据报道,部分平台的审核十分宽松,房源资质等审核形同虚设。多个平台对于民宿商家提交的地址等一系列关键信息,仅有线上审核,不存在线下核查。
外地游客对北京不甚了解,平台是主要信息获取途径,在民宿信息源上放水,是在拿消费者的权益开玩笑。审核环节大开方便之门,给了更多商家罔顾监管与法律的机会,长此以往,其他合法经营的商家的权益如何保障?消费者的信任何以为继?
实际上,“幽灵民宿”由来已久,2021年北京曾开展大规模的民宿整顿行动,没想到仍有“幽灵”游荡。不仅在北京,广州等地也频现“幽灵民宿”。既是普遍存在的顽瘴痼疾,监管部门必须予以正视。尤其需要平台扎实做好监管,既把审核做到位,也要畅通投诉渠道,绝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;对于查实的“幽灵民宿”,必须果断下架;此外,对于小区中的“幽灵民宿”,居委会要及时反映;整顿工作也要持续开展,以各方之力共同压缩“幽灵民宿”的生存空间。
民宿、酒店等场所是游客在外旅游的港湾,不是商家闹鬼的地方。在文旅经济不断复苏的当下,尤其需要打击“幽灵民宿”,维护市场秩序,促进民宿行业健康发展。